高中超;王秋菊;张劲松;刘峰;土壤污染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限制土壤生产力发挥,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修复被除草剂污染的土壤,试验通过深耕的方式开展被除草剂污染土壤的改土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土层置换犁、心土耕作犁深耕改土并与常规耕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土层置换犁分层深耕方法可以消除土壤残留氯嘧磺隆对马铃薯敏感期生育的影响。改土后表层土壤的农药残留量较对照降低84.2%~86.7%;深耕及心土耕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土壤硬度,改变土壤三相比;深耕处理后马铃薯出苗率较对照提高7.8~10.6个百分点,心土耕较对照提高3.1~6.1个百分点;深耕和心土耕可以提高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深耕马铃薯总产量较对照、心土耕分别提高12.7%~22.1%、11.6%~16.9%,商品薯产量分别提高18.0%~32.5%、13.8%~23.0%,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深耕效果好于心土耕。应用土层置换犁深耕法可有效消除土壤中残留除草剂对马铃薯的药害,为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2017年01期 v.31;No.153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雷雪萍;李勇;白雅梅;吕文河;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密度一般以单位面积播种的种薯(块)数来表示。然而,马铃薯不同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种薯(块)上有多个芽眼,可以长出多个主茎。每个主茎有自己的根、匍匐茎、块茎、叶和花序。因此,把单位面积的主茎数作为马铃薯种植密度更为合理。试验在大垄(90 cm)机械化栽培的条件下,明确马铃薯‘荷兰15号’主茎密度与植株性状及块茎产量的关系,通过种薯切块大小和切块种植密度的不同获得单位面积有差异的主茎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3次重复。种薯切块大小被安排在主区,分别设30,50和70 g共3个处理;株距被安排在副区,分别设10,15,20,25,30,35和40 cm共7个处理。单位面积的主茎数越多,单位面积的总块茎数就越多,但平均块茎重却越小。然而,主茎数与总产、商品薯产量、商品薯个数关系却不是直线的,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其之间的关系。对总产量来说,Y总产=903.278 2+63.570 9X-0.914 9X2(R2=0.759 7,P<0.000 1),当X(主茎数)在35时,Y总产有极大值2 008,即:当主茎数=35个/m2,总产量=2 008 kg/667m2。该研究结果可为‘荷兰15号’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2017年01期 v.31;No.153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