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云龙;谢婷婷;柳俊;
以‘鄂马铃薯3号’为材料,通过试管薯快速转基因技术获得一个编号为pCL2b-2薯形突变系,本研究通过表型鉴定、侧翼序列扩增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分析该突变株表型变化控制机制。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试管薯和温室收获块茎长宽比在p<0.05水平均显著大于野生型受体薯,其中试管薯长宽比为1.78,野生型试管薯长宽比为1.33;温室收获块茎长宽比为1.50,野生型块茎为1.29;利用hiTAIL-PCR技术对T-DNA插入位点两侧的侧翼序列分析表明,T-DNA插入编码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内部,该基因为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StIPT),暗示StIPT基因可能参与马铃薯薯形发育。
2013年03期 v.27;No.131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邹瑜;金光辉;张建军;刘春发;杜长门;
影响马铃薯引种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如纬度、海拔、气候条件和品种生育期等。本试验选取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龙引薯1号’和‘克新13号’,分别来源于不同纬度地区呼玛县、嫩江县和林甸县的种薯,引种到林甸县,测定生长期间的株高和茎粗、收获后的块茎产量和大中薯率,淀粉含量,提取淀粉产量并测定淀粉黏度和糊化温度,以分析比较不同纬度引种对马铃薯植物学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均表现为来源于高纬度地区的种薯长出的马铃薯植株高大、茎秆粗壮,产量高、大中薯率高,淀粉产量也高,但淀粉提取率、淀粉黏度及糊化温度变化规律不明显。
2013年03期 v.27;No.131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中超;中本和夫;刘婷婷;王秋菊;赵长龙;刘峰;胡凡;
为了明确土壤中氯嘧磺隆对马铃薯和甜菜生育的影响,分别在苗期和生育盛期向盆栽土壤中灌施不同浓度的氯嘧磺隆溶液,调查作物生育产量。结果表明:供试的马铃薯和甜菜苗期耐药能力弱,生育盛期耐药能力增强;马铃薯耐药能力比甜菜强。马铃薯临界浓度苗期为0.017 a.i.mg/kg土,生育盛期约为0.071 a.i.mg/kg土;甜菜苗期至少小于0.0002 a.i.mg/kg土,生育盛期约为0.011 a.i.mg/kg土。马铃薯苗期抑制产量EC50值约为0.065 a.i.mg/kg土,生育盛期约为0.200 a.i.mg/kg土;甜菜苗期因植株死亡未得到数据,生育盛期约为0.014 a.i.mg/kg土。
2013年03期 v.27;No.131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薇;邱成;高荣;熊兴耀;
马铃薯块茎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贮藏6~18 d,用乙醇-乙酸法提取块茎皮中的α-茄碱,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研究块茎皮中龙葵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有光照、贮藏温度为8,15,25℃条件下贮藏6 d,样品中α-茄碱的含量分别为1.35%,4.96%和9.67%;在有光照、贮藏温度15℃的条件下,贮藏时间为6,12,18 d,样品中α-茄碱的含量分别为4.96%,8.78%和12.76%;在25℃、贮藏时间6 d条件下,有光照和无光照处理的样品中α-茄碱含量分别为9.67%和7.61%。块茎皮中的α-茄碱含量随贮藏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光照条件下块茎皮中的α-茄碱含量明显增加。
2013年03期 v.27;No.131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勇;吕典秋;胡林双;顾海滨;曲丽;王绍鹏;刘尚武;陈江先;杨焕春;
选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原种1代种薯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和干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茎粗和分枝数可以提高块茎的产量;合理的氮磷钾配比可以显著提高茎粗和增加分枝数,进而增加马铃薯的产量;氮磷钾配比对块茎干物质含量的影响不大;每667 m2施氮(N)14.4 kg、施磷(P2O5)9.6 kg、施钾(K2O)17.6 kg,可以获得较高的马铃薯产量。
2013年03期 v.27;No.131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周平;王朝海;顾尚敬;陈春艳;李小川;
在防虫网棚松针腐殖土上,研究不同培土次数对脱毒薯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探索适宜的培土次数及培土厚度。以‘宣薯2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培土次数下的脱毒薯产量、各级别脱毒薯比率、合格率、植株特性及薯皮绿化率。研究结果表明:以培土2次处理单位面积上合格薯产量最高,为283粒/m2。在毕节市海拔1 450 m的网棚内松针腐殖土上繁育‘宣薯2号’原原种适宜培土2次,苗床与2次培土厚度累计为9 cm。
2013年03期 v.27;No.131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谢婉;魏文明;
总结了在西藏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光照极强等特殊气候条件下基质移栽脱毒马铃薯组培苗的关键技术。选择河沙与羊粪混合作为基质,严格消毒灭菌,利用MS+0.5 mg/L B9培养基培养壮苗,合理炼苗,温室外覆盖遮光率60%以上的遮阳网降低光照,温室内搭建塑料小拱棚提高温度及湿度,温度控制在10~25℃以内,空气湿度保持在85%以上,4~5月移栽。这样,可大大提高温室内组培苗基质移栽的成活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013年03期 v.27;No.131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恒林;沈艳芬;肖春芳;高剑华;张远学;
利用比利时CARAH预警系统指导分别施药4次,研究了8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作用以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0.3%丁子香酚SL对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最好,其他依次是52.5%恶唑菌酮.霜脲WDG、60%锰锌.氟吗啉WP、64%恶霜.锰锌WP、80%代森锰锌WP、50%烯酰吗啉WP、80%三乙膦酸铝WDG、35%甲霜灵WP,其中0.3%丁子香酚SL处理4次后对晚疫病的防效为80.25%,比对照增产达51.09%。0.3%丁子香酚SL作为生物药剂,兼有安全环保、持效期长等优点,可在马铃薯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3年03期 v.27;No.131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赵雨佳;李义江;黄振霖;欧建龙;
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是重庆早市菜用马铃薯上的最主要病害。本研究选取生产中应用较广泛的7种药剂,在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筛选具有较好防控效果的药剂。结果表明:500 g/L氟啶胺悬浮剂1200倍,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效果较好,第2次施药后10 d防效分别为83.41%,82.01%,明显高于当地常用药剂代森锰锌。因此,可以在大面积生产上使用。
2013年03期 v.27;No.131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云飞;郭梅;王晓丹;闵凡祥;杨帅;吕典秋;张必弦;陈磊;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哈尔滨市连年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本研究对2010年从哈尔滨市采集62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分离物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62个分离物中,共有14个小种类型,以1.3.4.7.8.10.11小种为主,出现频率为33.87%,其次是小种1.3.4.7.8.和1.3.4.7,出现频率分别为14.52%和12.90%,没有鉴定出单基因小种。这充分说明,哈尔滨市致病疫霉菌毒力结构呈多样性,具有高度的复合性。
2013年03期 v.27;No.131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董风林;郭志乾;刘秉义;杨宁权;张国辉;余帮强;谢霞;靳军良;张刚;王琳;
为了探索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指导当地大田药剂防治技术和方法,按照预警系统预测结果,采用5种不同的药剂处理方式,进行喷药试验研究。第一次防治最佳适期应掌握在第3代侵染循环第1次侵染累积积分达到5~6分时,采用保护剂防治,第二次防治适期应根据下一代达到湿润期条件后累积积分达到5~6分时进行药剂防治,采用的药剂应根据病情和气候条件决定,依次类推,最后一次防治终止在马铃薯收获前半个月。该预警系统指导当地大田防治技术切实可行,适宜大面积推广。
2013年03期 v.27;No.131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露;艾玉廷;马健;张伟;赵凯涛;
为减轻疮痂病对马铃薯生产造成的损失,采取对播种垄沟中的薯块喷施氟啶胺药剂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比例氟啶胺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及块茎疮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不同比例氟啶胺对马铃薯的出苗率、产量以及防病效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00倍液可显著提高块茎的维生素C含量。1000倍液的防病效果最佳。
2013年03期 v.27;No.131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熊咏;莫纯碧;龙玲;吴长松;李丹;虞秀兰;张玲;刘红梅;
马铃薯晚疫病是毕节市马铃薯生产上对产量威胁最大的重要流行性病害,常年造成产量损失20万t左右。通过开展一系列晚疫病控制技术研究试验,结合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防治工作经验等,探索出一套适合毕节市生态条件的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即:选栽抗病或耐病性强的品种,搞好农业防治,进行种薯处理,大田期加强病情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药剂防治,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推进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03期 v.27;No.131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