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

Chinese Potato Journal

遗传育种

  • 营养元素的使用对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杨琼芬;卢丽丽;包丽仙;白建明;李先平;潘哲超;赵盈兰;隋启君;

    以马铃薯脱毒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对N、P、K、Ca、Mg 5种元素的缺失、适量和加量而影响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生长状况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元素的用量对组培苗的初生根时间影响较小,无明显差异;不同品系的脱毒组培苗对各种元素的需求量不同,总的来说,P、Ca、Mg的加量使用能够促进组培苗的生长;各种元素的缺失和加量对组培苗的黑尖、分枝等不良性状的影响以及对组培苗的有效叶片数、生根率、平均根长、平均株高等指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品系间差异。因此,建立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快繁体系要根据繁育品系的不同,使用相应的优化培养基,这样既能减少马铃薯组培苗生长过程中的黑尖、分枝和苗弱等现象,又能促进生根和有效叶片的形成,保障和提高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质量。

    2012年04期 v.26;No.126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0 ]
  •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壮苗培养体系的优化

    赵光磊;吴凌娟;张雅奎;李功义;徐学谱;梁杰;刁琢;董传民;石立航;吕文河;

    试验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NAA)、比久(B)9)、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大量元素组合对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脱毒试管苗壮苗培养的影响,以期为费乌瑞它脱毒试管苗壮苗培养优化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在4个因素中对茎粗、根数、根长和单株干重影响大小依次为:大量元素>B9>NAA>6-BA;而对苗高、有效茎节数、活叶数和单株鲜重影响最大的为大量元素,影响最小的为NAA。新复极差法显著性测定结果显示,除4个处理外,其余处理与对照间有效茎节数、活叶数、茎粗、根长、根数、单株鲜重和干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MS(100 mL/L大量元素)+0.03 mg/L NAA+10 mg/L B9+2%白糖+0.6%琼脂培养基除根长外各性状的值均最大,表明它是适合‘费乌瑞它’脱毒试管苗壮苗培养的最佳培养基。

    2012年04期 v.26;No.126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3 ]

栽培生理

  • 天水市山旱地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试验

    颉炜清;何二良;郭天顺;王鹏;罗照霞;李芳弟;王廷杰;吕汰;

    通过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研究,选择适宜天水市山旱地马铃薯主栽品种天薯10号获得高产的有效配套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地膜覆盖相比对照能提早出苗、成熟,表现出较好的抗旱保墒性和增产效应,增产率60.0%~96.7%。黑膜半膜覆盖栽培下的产量最高,为22 969 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11 297 kg/hm2,增产率为96.7%;商品薯率、株高、单株薯重、纯收入最高,生育期最长,病害较轻。

    2012年04期 v.26;No.126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7 ]
  • ‘黑美人’紫色马铃薯在浙南山区种植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林水娟;

    紫色马铃薯是一种集营养、保健、观赏于一身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除具有细腻香面的上佳品质、色泽鲜艳的独特外观之外,又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C、淀粉等营养成分。它还含有一种功能独特,具有保健、药用价值的物质叫"花青素"。针对‘黑美人’紫色马铃薯在景宁当地种植过程中的生育期、抗逆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表现,综合实施科学栽培,初步掌握了‘黑美人’紫色马铃薯在土壤选择、种薯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栽培技术要点。

    2012年04期 v.26;No.126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3 ]
  • 辽宁省马铃薯高效复种栽培技术

    安颖蔚;史书强;袁立新;张鹏;

    经过多年试验示范,针对辽宁省气候特点,总结出马铃薯高效复种栽培模式,筛选出各主产区的适宜品种和相应种植密度,为辽宁省马铃薯科学种植提供依据。马铃薯的三膜覆盖极早熟栽培技术比较适合葫芦岛地区和大连地区应用,下茬复种小西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马铃薯双膜覆盖栽培技术可克服前期低温的不利影响,缓解晚霜冻害,比常规地膜覆盖提前收获15 d以上,其鲜薯价格高,效益可观,为下茬复种粮食和油料作物高产创造条件,比较适合在辽西和辽南的大部分地区应用。马铃薯单膜覆盖栽培技术适用于辽宁大部分地区,下茬可复种蔬菜、粘(甜)玉米等作物。

    2012年04期 v.26;No.126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6 ]
  • 种植密度与大薯留种对‘宣薯2号’产量的影响

    展康;李祥能;高连彰;徐发海;

    以‘宣薯2号’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以大薯留种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结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宣薯2号大薯留种以密度2.70万株/hm2为最佳,平均单产达34 654 kg/hm2,比常规种薯6万株/hm2和大薯留种2.25、3.15和3.75万株/hm2都增产增收,结薯率从适宜的种植密度2.7万株/hm2开始,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变少和单株块茎重变轻,大中薯率有变化,但不成规律。‘宣薯2号’在宣威市大薯留种以密度2.7万株/hm2种植既能获得高产,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2年04期 v.26;No.126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1 ]
  •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快速繁殖技术

    姜洪伟;

    马铃薯退化现象是由于感染一种或多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它是影响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病毒不仅赖于植物体内部生存,并且参加和改变植物体内许多代谢途径的生理活动。当被不同病毒侵染的马铃薯出现各式各样症状,就是病毒在植物体内部干扰机体代谢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从内部清除病毒,获得脱毒健康种薯,才是治本的办法。

    2012年04期 v.26;No.126 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土壤肥料

  • 鄂马铃薯5号脱毒原原种种植密度及施肥量最佳水平组合

    彭承界;

    马铃薯脱毒种薯是目前国内外解决马铃薯品种退化、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最有效措施。由于原原种生产成本高且数量有限,生产中需要进行原种扩繁和一、二级生产种薯繁育。为研究脱毒马铃薯原原种鄂马铃薯5号的高产栽培技术,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扩繁过程中种植密度、N、P2O5、K2O施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120 000株/hm2,纯N施用量为180 kg/hm2,P2O5施用量为90 kg/hm2,K2O施用量为330 kg/hm2是原种扩繁生产中各因素最佳水平组合。

    2012年04期 v.26;No.126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8 ]
  • 氮磷钾配比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袁安明;张小静;

    通过对N、P、K大量营养元素的6个不同配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T1(N:P2O5:K2O=1:0.42:1.63)相比,T5(N:P2O5:K2O=1:0.57:1.22)配比营养液浇施,不仅能促进扦插苗地上部分的生长,还可以诱导匍匐茎的产生和膨大,从而有效提高了单株结薯率,产量增加了32.1%。由此可见,N:P2O5:K2O为1:0.57:1.22的配比是脱毒微型薯生长中所需的较为理想的营养液配方。

    2012年04期 v.26;No.126 225-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0 ]

病虫防治

  • 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薛玉凤;蒙美莲;胡俊;张笑宇;王晓丽;

    选择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36%甲霜灵锰锌悬浮剂(SC)、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WP)、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WP)、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WP)、22.5%抑霉唑乳油(EC)6种杀菌剂对3种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差异很大,50%甲基硫菌灵(WP)和22.5%抑霉唑(EC)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很好,EC50分别为1.69、5.59、5.03μg/mL和3.60、5.17、1.58μg/mL。

    2012年04期 v.26;No.126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77 ]
  • 马铃薯生理性叶斑病鉴定与诊断方法

    吴石平;叶照春;何海永;何永福;杨学辉;陈小均;袁洁;

    为了准确诊断马铃薯生理性叶斑病,对该病害进行了室内鉴定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马铃薯生理性叶斑病是由于刮风,使叶片间互相摩擦、叶片与地面摩擦、叶片被大风吹翻转后雨滴的直接击打或雨滴溅起的泥沙击打,从而使叶肉组织受到坏死后形成的斑点;该病典型症状为病斑褐色,有时有光泽,圆形或不规则,1~5 mm大小,有时多个病斑愈合;病斑周围无晕圈,无霉层或菌脓菌胶等病征,且病斑多,分布较均匀。

    2012年04期 v.26;No.126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0 ]
  • 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孙东显;苏允华;乔雪静;李殿军;任珂;

    通过田间试验调查,研究了7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植株和薯块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可达到显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最好的4种药剂为25%瑞凡、50%福帅得、0.5%苦参碱和30%甲霜.嘧菌酯,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其次为45%三苯乙酸锡和68.75%银法利,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较差为52.5%抑快净,防治效果达到65%。建议在生产上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2012年04期 v.26;No.126 235-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7 ]
  •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程度田间观察记录标准的探讨

    李文娟;FORBES Gregory A.;谢开云;

    目前用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严重程度的描述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直接计数法,即感病百分数法;二是分级计数法,包括病情指数法及CIP 9级分级法。基于以上描述方法,还可计算出病情发展曲线下的面积(AUDPC),对遗传材料的抗性进行评价。无论何种方法,准确估计和记录晚疫病病斑侵染面积占植株总面积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长期从事晚疫病研究的专业人员有时也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利用标准图谱作为参照,可以有效降低科研人员的判断误差。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标准的彩色图谱,供从事病害调查的技术人员参考,有效地提高对晚疫病发病程度的评估准确性。

    2012年04期 v.26;No.126 23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62 ]

产业开发

  • 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马广鹏;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挥黑龙江省区域优势,解决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及实施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详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的传统优势和发展空间,探讨制约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促进"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基本思路及主要措施。

    2012年04期 v.26;No.126 247-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91 ]
  • 重庆马铃薯产业经济调研情况分析与建议

    欧建龙;黄振霖;赵雨佳;黄霖;李建华;

    在调研重庆马铃薯概况、加工情况、批发市场、产地价及均价、销售量、农户信息(包括总耕地面积、马铃薯栽培面积、生产类型、栽培品种、家庭年消费量、技术需求)等指标的基础上,对种植马铃薯的收益、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重庆马铃薯产业呈现面积单产齐增加的局面,但加工业发展水平滞后,商品薯产地价和批发价较低,农户种植马铃薯纯收益较低,应从5个方面进行建设,促进重庆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2年04期 v.26;No.126 25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5 ]

品种介绍

  • 马铃薯新品种—秦芋32号选育

    蒲正斌;张百忍;王长科;张昌兵;周长武;郑敏;

    秦芋32号(原代号:康0102-5)是2000年以秦芋30号作母本,89-1优系作父本,有性杂交获得实生种子,经育种圃、鉴定圃选育而成。2011年3月申报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待审,2011年10月通过审定。2007~2009年参加国家级马铃薯品种中晚熟西南组繁种及区域试验;2010年国家西南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443 kg/667 m2,比对照米拉增产12.5%。块茎干物质含量18.5%、淀粉含量11.8%,Vc含量14.2 mg/100 g,还原糖含量0.29%,粗蛋白含量2.1%。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PVX和PVY,抗晚疫病。

    2012年04期 v.26;No.126 25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3 ]

  • 2012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会议纪要

    <正>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商务厅和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承办,以"马铃薯产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主题的2012年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乌兰察布第三届马铃薯文化节,于2012年7月28日至31日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召开。

    2012年04期 v.26;No.126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2011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正>为鼓励年轻人热爱马铃薯事业,承认他们在有关马铃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并积极投稿《中国马铃薯》杂志,提高杂志的办刊水平,2012年继续进行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评选范围是2011年发表在《中国马铃薯》杂志和《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一书中的研究性论文。经《中国马铃薯》编辑部组织的由相关专家组成的评选

    2012年04期 v.26;No.126 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沉痛悼念王凤义教授

    <正>沉痛讣告,王凤义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7月4日17时20分与世长辞,享年54岁。王凤义教授1958年2月8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1982年和1986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农业科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东北农业

    2012年04期 v.26;No.126 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