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伟清;董道峰;陈广侠;刘芳;杨元军;王培伦;
通过一步法进行试管薯的诱导,不更换培养基,不添加任何外源激素,研究试管苗培养阶段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及温度对Favorita、Atlantic和克新1号3个马铃薯品种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光周期培养有利于试管薯的诱导,但产生的试管薯较小,适当的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诱导较大的试管薯;不同品种需要不同的适宜试管薯诱导的光照强度;变温处理最适于试管薯的诱导。不同品种需要做培养环境的筛选和品种结薯性评价,以筛选出最佳的诱导条件。
2010年05期 v.24;No.115 257-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韩文锋;金光辉;
滴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对于抗旱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滴灌量对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0m·3hm-2处理可显著地提高产量、大中薯率及经济效益,块茎还原糖、Vc和淀粉含量均没有明显变化。该研究为在马铃薯生产上合理应用滴灌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05期 v.24;No.115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谢婷婷;徐君;周俊;柳俊;
为研究植物生长抑制剂嘧啶醇在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长期保存中的作用,本文对添加嘧啶醇影响试管苗长期保存及其后期存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保存条件下,添加≥15μmo·lL-1嘧啶醇均可显著降低试管苗的株高。恢复生长研究证明,17℃保存条件下添加≥20μmo·lL-1嘧啶醇可以显著提高试管苗的存活率,保存12个月的试管苗可全部存活,保存18个月后Solanum chacosense和CE76品系仍有70%以上的试管苗可以存活。
2010年05期 v.24;No.115 26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光辉;刘继环;司喆;马颜亮;孙秀梅;
淀粉产量是淀粉加工企业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利用当地主栽品种克新13号作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7个马铃薯新品种(系)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春薯4号、呼H99-9、呼H99-8、中心202的产量高于对照,海伦3号、综合和HL02-2的产量低于对照。从大中薯率来看,仅中心202高于对照。引进的7个品种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淀粉含量最高的品种是综合,淀粉含量达22.05%,其次是海伦3号,淀粉含量达19.98%。除了HL02-2外,其余品种的淀粉产量均高于对照。从整体评价结果来看,呼H99-9、呼H99-8和海伦3号的淀粉含量及淀粉产量都优于对照品种克新13号,适合在当地推广种植,而中心202可以用作早期淀粉加工。
2010年05期 v.24;No.115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肖旭峰;刘明月;
为了探讨试管苗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微型薯的影响,本试验设计了3个种植密度,即每平方米130株、225株及400株。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总块茎数和总产量逐渐上升。每平方米400株是3种密度中的最佳栽培密度,获得块茎数多,产量最高,且中大薯、中小薯和小薯块茎数分别达到每平方米178个、475个及394个。
2010年05期 v.24;No.115 275-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娟;
通过低温保存,添加渗透调节剂及生长抑制剂和微型薯诱导的方法,对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的保存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低温(4℃)保存和在MS培养基基础上添加浓度为50mg·L-1的生长抑制剂比久(B)9,可以使试管苗保存时间长达8~10个月,且苗茎叶健壮,有试管薯形成,保存效果较好;MS基础上添加浓度为0.01%~0.1%渗透调节剂甘露醇也能达到较好的保存效果;通过微型薯诱导保存得到试管薯的诱导率为15%~80%,但保存后期易造成试管苗死亡。
2010年05期 v.24;No.115 278-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远学;田恒林;沈艳芬;戴清堂;陈家吉;高剑华;
为了增加单位面积产值,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恩施州农户巧妙地将马铃薯与玉米、蔬菜进行立体种植,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这种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方法为在海拔855m的地方采用双行玉米套种单行马铃薯,在玉米生育期内套种两季四季豆、一季白萝卜;对照为传统双行玉米套种单行马铃薯。试验结果为:立体种植模式马铃薯商品薯667m2产量达615.9kg,玉米产量达614.6kg,四季豆产量达1577.0kg,白萝卜产量达2755.0kg,667m2总产值达4149.4元,净产值达3044.9元,比传统种植模式的净产值增加509.7%。
2010年05期 v.24;No.115 28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葛霞;田世龙;李守强;黄铮;
采用热重法、导数热重法和差热分析法,分别对基料凹凸棒、主效成分氯苯胺灵和抑芽粉剂进行热分析测定,通过对热分析结果的比较,提出了基料凹凸棒对主效成分氯苯胺灵的缓释机理。结果表明,经过液化工艺将氯苯胺灵附载到凹凸棒上,由于基料凹凸棒的比表面积较大,吸附在凹凸棒上的氯苯胺灵因表面效应在较低的温度下也易于挥发,并延缓了挥发速率,为选用凹凸棒作为基料对氯苯胺灵的缓释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0年05期 v.24;No.115 284-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少珍;翁定河;
龙海市是福建省重要的冬种马铃薯区。在传统栽培条件下,因气候、土壤、栽培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产量和效益的波动,成为了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本项目针对龙海主体栽培模式——稻草包芯技术,探索、分析影响马铃薯产量效益的主因,寻找最佳栽培方法,以挖掘马铃薯的高产潜力。试验结果表明:冬种春收马铃薯采用稻草包芯+菇渣(土杂肥)+培土栽培技术可创造通透性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块茎和根系生长,促进马铃薯多结薯、结大薯,提高产量、品质与商品率。
2010年05期 v.24;No.115 28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志魁;刘慧萍;蒲志强;朱建斌;马慧;牛小宁;
经过两年的生产实践,我们总结出了采用拱棚+地膜栽培早熟马铃薯的关键技术:调控温湿度是栽培技术中的重中之重;适时播种、配方施肥、规格种植、防治早、晚疫病等技术是获得高产、稳产的保证。下面就相关技术措施从8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以供宁南山区参与设施早熟马铃薯生产者商榷。
2010年05期 v.24;No.115 2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绍林;和平根;李春华;张浩;和国钧;张凤文;
简要介绍了丽江市冬早马铃薯生产情况,提出了选用优良品种,推广脱毒种薯;选择适宜田块,精细整地;进行种薯催芽和切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水分调控;预防冻害;适时收获等具体措施。
2010年05期 v.24;No.115 294-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鲁喜荣;王玉春;王娟;
晋薯16号是2006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其特点是生长势强,薯块大,产量高,抗病性强,商品性好。但由于配套栽培技术的落后,其优势不能很好的发挥,因此我们对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达到指导生产,提高种植晋薯16号经济效益的目的。
2010年05期 v.24;No.115 296-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辉;刘全虎;杨宝来;李勇刚;赵亚婷;
通过对商洛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产业发展水平低、种薯繁供体系不健全、栽培技术不规范、产业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7条建议:重新定位,确立马铃薯主导产业地位;突出特色,建立马铃薯优势生产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建市场,提高商品转化率;加强农业推广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领导,形成产业发展氛围;增加投入,实施重大技术补贴制度。
2010年05期 v.24;No.115 31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海鹰;云庭;
本文在分析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与市场发育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建设规模化、工厂化的原原种生产体系和规模化、机械化、良种良法配套的种薯繁育基地,提高种繁育能力;建立种薯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种薯销售市场等种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初步思路和建议。
2010年05期 v.24;No.115 314-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殷红清;吴承金;李大春;
本文分析了恩施州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良好的原料品质、较强的科技力量等。同时,揭示了目前尚存在的不足,包括原料供给不足、加工产品单一,企业管理不规范等;提出了从马铃薯淀粉、全粉及变性淀粉、休闲食品、马铃薯硒产品和色素产品食品添加剂加工等方面的发展建议和具体的配套措施,即强化马铃薯加工品种选育与相关技术研究,稳定加工专用薯基地建设,在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前提下,实施较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培育、扶持和引进工程。
2010年05期 v.24;No.115 316-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