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海红;
马铃薯耐盐性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NaCl上,极少数进行了抗NaHCO3的研究,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NaHCO3和不同pH的培养基对15个主栽马铃薯品种试管苗进行了25 d胁迫试验,鉴定和筛选抗苏打盐碱性较强的品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下各品种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晋薯2号在较重的盐碱处理中成活率比较高,株高、生物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抗苏打盐碱性强于其它几个品种。。
2010年02期 v.24;No.11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邦升;
本研究分别以LED和日光灯为光源,以10份不同栽培区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为试验材料,比较分别在两种光源下,不同栽培区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的生长差异,确定LED光源下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是否能正常生长。通过对马铃薯试管苗7个数量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光源下,10份不同栽培区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生长趋势基本一致;两种光源下,不同栽培区马铃薯种质资源7个数量性状t测验结果,除南中552的根条数差异显著外,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通过数量性状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在LED光源下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是可行的。
2010年02期 v.24;No.112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长臣;刘喜才;张丽娟;孙邦升;宋继玲;
自1934年以来,我国共引进国外马铃薯普通栽培品种(系)1 315份,90余个杂交组合的实生种子100余万粒,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共13个种的无性系110份,这些种质资源中许多已被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或育种。其中,通过多年多点鉴定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32个,从引进的杂交实生种子经系统选育推广的品种10余个,直接用于马铃薯有性杂交的国外资源占亲本总数的90%以上,诸多国外品种已成为我国高产、优质和多抗育种的骨干亲本。因此,加强国外马铃薯资源的引进、评价和利用,对于丰富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基础意义重大,也是应对生物资源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战略决策。本文在总结我国马铃薯国外引种成就基础上,根据马铃薯国外引种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今后强化引种的建议。
2010年02期 v.24;No.11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宋英博;
通过Unispec-SC光谱仪和SPAD-502叶绿素计两种方法测定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马铃薯在310~730 nm波段选取510 nm、650 nm和680 nm 3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在730~1130 nm波段,选取820 nm和940 nm 2个波段的光谱反应率,它们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呈显著水平。在940 nm和510 nm组合的波段计算的植被指数与叶绿素相关性最好,并且以NDVI的相关系数最高,r=-0.9546,达到了极显著水平。Unispec-SC光谱仪比SPAD-502叶绿素计预测结果更为准确。
2010年02期 v.24;No.112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郑顺林;袁继超;李德林;郝客伟;杨重云;
马铃薯、玉米套作是西南山区主要的种植模式,但是各地的厢宽和行比很不规范,导致玉米和马铃薯竞争关系明显,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获得综合增产的最优厢宽行比及马铃薯群体控制技术,研究了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烯效唑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2:2的总产量最高,与当地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1:2相比,马铃薯增产64.3%,玉米减产6.3%,全年总增产粮食14.3%,增收20.4%;盛花期马铃薯叶面喷施15 mg·kg-1烯效唑能增产21.4%,增产的直接原因是增加了马铃薯大薯率和大薯产量。大幅增产的合理使用浓度为10~15 mg·kg-1,可作为高密度、高肥水条件马铃薯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2010年02期 v.24;No.112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牛若超;
利用不同熟期的马铃薯品种,通过连续3年对马铃薯大小垄栽培示范对比,显示出马铃薯大垄栽培较传统的小垄栽培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示范结果表明:采用90 cm的大垄且垄上种植2行,行距30 cm,株距30~35 cm,较采用65 cm小垄、株距24 cm的栽培方式均表现出增产。尽管不同年份条件下马铃薯大垄栽培的增产率不同,但最低增产都达到了10%以上,而且比较效益增加显著。
2010年02期 v.24;No.112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邓春凌;
马铃薯是世界各国的主贮蔬菜之一,其鲜薯含水分达80%左右,比一般作物种子难以贮藏。马铃薯的贮藏受到条件以及管理技术的局限,贮藏效果也不尽相同。本文简单介绍了马铃薯对贮藏条件的要求、贮藏方法和贮藏期间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获得更好的贮藏效果提供参考。
2010年02期 v.24;No.112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顾鑫;丁俊杰;
随着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马铃薯的病害发生日趋严重,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向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转移。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气候冷凉,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但是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马铃薯的产量并没有提升上去。笔者总结了限制产量提高的若干因素,以期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马铃薯的高产提供借鉴。
2010年02期 v.24;No.11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邹曾硕;刘国凤;成长英;徐华超;
通过对5个不同浓度梯度的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和1个空白对照(CK)在薯块膨大期喷施雾培马铃薯叶片,探索叶面喷施KH2PO4对雾培马铃薯脱毒种薯增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5g·L-1的KH2PO4可极显著增加匍匐茎和1 g以上种薯数量,提高大薯率和单株产量,其中以喷施4 g·L-1 KH2PO4效果最好。
2010年02期 v.24;No.11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周娜娜;
在滴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产量构成和土壤NO3--N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升高,产量和商品率都先上升后下降,氮水平在180 kg N.hm-2时最高;大部分块茎大小分布都集中在4.5~7 cm范围内,还有一定的增产空间;氮素量对薯块的大小影响很大,而对畸形薯所占比例的大小没有规律性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淋失程度加深,土壤中的NO3--N含量逐渐增加,各施氮水平下随着土层的加深又有不同程度的递减。
2010年02期 v.24;No.112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周广俊;冯世宏;梁启萍;李俊卿;
为探讨马铃薯高产栽培中的配套措施,试验筛选并研究了两种微肥在马铃薯种植上进行拌种与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微肥拌种与叶面喷施有利于种薯切块后伤口愈合,能提前出苗、开花,缩短生育期,提高大薯率,增产明显。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种与叶面喷施每667 m2增收251.9元,稀土旱地宝增收210.1元。
2010年02期 v.24;No.112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铉哲;徐生军;
2006~2008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共分离获得99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测定了这些菌株的交配型、瑞毒霉敏感性、同工酶基因型和mtDNA单倍型。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离的所有菌株均为A1交配型。瑞毒霉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敏感性菌株占14.1%,中抗菌株占7.1%,抗性菌株占78.8%,表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发生的晚疫病菌已对瑞毒霉产生抗药性。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离的所有菌株中发现了两种mt DNA单倍型(Ⅰa和Ⅱa)。其中,Ⅰa单倍型占11.1%,Ⅱa单倍型占88.9%。根据Gpi和Pep图谱,本试验发现了3种同工酶基因型,其中优势同工酶基因型是Gpi:100/100,Pep:100/100。根据菌株的交配型、同工酶基因型和mtDNA单倍型,共发现4种基因型,其中,multi-locus基因型A(84.9%)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发现的优势基因型,但也出现了新的基因型分化。
2010年02期 v.24;No.112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丁明亚;秦宇轩;朱杰华;杨志辉;陶晡;丁红田;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金雷多米尔、杀毒矾、克露、克霜氰、大生M-45和进富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丝生长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克露对晚疫病菌毒力最强,其EC50值为0.16μg·mL-1,毒力最差的是大生,其EC50值为2.89μg·mL-1,其余4种药剂按毒力大小依次为克霜氰、金雷多米尔、进富和杀毒矾,其EC50值分别为0.24μg.mL-1、0.28μg·mL-1、0.43μg·mL-1和1.17μg·mL-1。根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及药剂特性,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生产上可视病害的发生情况交替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10年02期 v.24;No.112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胡尊艳;夏平;李志新;高焕勇;于敏;孙继英;汝甲荣;
为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减产、品质差等问题,特选择10%科佳悬浮剂等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都有防治效果和保产效果,其中10%科佳和72%克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和保产效果最显著,其次是抑快净和杀毒矾,再次是副帅得和可杀得。
2010年02期 v.24;No.112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凯;
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是国际检疫性害虫,在黑龙江省毗邻的国家和地区已有发现,因此对它施行监测和防范其入侵是保护我省马铃薯产业的重要工作。本文简要的描述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分布、传播、基本特性及防治方法,并在2008年对黑龙江省设8个地点对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施行监测,结果没有发现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和疑似虫体。
2010年02期 v.24;No.112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爱昌;张杰;骆得功;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作物,收后贮藏、稳定价格、均衡上市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贮藏过程中有效的控制腐烂率,更加显得重要。笔者根据定西市马铃薯生产贮藏实际情况,结合马铃薯作物的贮藏特点,提供具体的操作、管理措施,供当地马铃薯贮藏参考。
2010年02期 v.24;No.112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