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光辉;白雅梅;孙秀梅;徐学谱;吕文河;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全球第一大作物病害,对马铃薯生产危害非常严重。在对该病菌的研究中确定适宜的培养基是比较关键的一环。本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晚疫病菌接种到黑麦与胡萝卜不同混合比例的5种培养基上,通过隔日调查的方法,比较其菌落生长直径的大小和产孢量的多少,以此作为衡量5种培养基培养效果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黑麦与胡萝卜的比例为1:1时,晚疫病菌的菌落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多,培养效果最好。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培养基来培养马铃薯晚疫病菌,这对开展晚疫病菌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007年06期 No.98 33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韦;白雅梅;徐学谱;吕文河;
马铃薯富含维生素C,是人类获得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本研究测定2个早熟马铃薯品种(东农303和Jemseg)产量及维生素C含量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表现。2004年从7月1日起每周取一次样,每次取3株,共取9次,测定单株结薯个数,单株薯重,及维生素C含量。东农303单株结薯个数较多,多达9个。和东农303相比,Jemseg结薯数较少,平均4个左右。但是,就产量而言,东农303从7月22日起始终高于Jemseg。东农303在生长发育期间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呈抛物线形式,8月5日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Jemseg的变化曲线和东农303的相似,但最高值出现在7月29日。维生素C含量东农303高于Jemseg。东农303是高产高维生素C的品种。
2007年06期 No.98 334-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闵凡祥;郭梅;胡林双;王晓丹;魏琪;董学志;马纪;吕军;
本试验测定了苦参(Sophora flavescensAit.)、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a)、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乙醇和水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4种植物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室内毒力最强的为苦参醇萃取物(ACS4),其次分别为瑞香狼毒水提取物(HCS1)、乌头醇萃取物(ACS3)和甘草醇萃取物(ACS2),其抑制中浓度分别为0.0177g·mL-1、0.0207g·mL-1、0.0305g·mL-1和0.0623g·mL-1;浓度为0.05g·mL-1的ACS4、0.08g·mL-1的HCS1、0.2g·mL-1的ACS2抑制产孢效果与空白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经ACS4和HCS1处理的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后病情指数显著低于CK,说明这两种提取物能有效抑制晚疫病菌的侵染。ACS2、ACS3也有一定效果,但不显著。
2007年06期 No.98 337-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春元;殷宪平;邢小萍;
利用已构建载体530Shiva,转化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1号、澳布、HLS和夏波蒂的试管苗及块茎盘的研究。结果表明,以Kan50mg·L-1和100mg·L-1作为筛选转基因细胞和植株的剂量。对于发根农杆菌侵染马铃薯试管苗应采用新鲜菌落直接涂抹伤口进行侵染,这种方法诱导生根率高且易于操作,根诱导率、成愈率及分化率远高于浸泡法;发根农杆菌转化试管苗,后期愈伤组织分化产生5个幼苗。发根农杆菌菌液侵染甘农薯1号和夏波蒂两品种的块茎盘,7d后就有很小的毛状根突起产生,2周后即有大量毛状根产生,3周后毛状根产生量有所减少,产生的毛状根3周时其成愈率分别为31.0%和27.0%,愈伤组织分化成苗比较困难,分化出3个幼苗,分化率分别为6.45%和3.70%。转化材料进行冠瘿碱检测表明,分化苗均为胭脂碱阳性反应。环腐病菌接种试管苗结果表明,分化植株与对照相比抗性明显增强。
2007年06期 No.98 34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郑元红;潘国元;刘文贤;张晴;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对玉米—马铃薯分带及密度在中低产旱地上的平衡丰产技术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马铃薯和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是种植密度,其次是带距。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出马铃薯最大产量的带距平均为1.79m,平均密度是57465穴·hm-2,最大平均产量可达18930.2kg·hm-2;玉米最大产量的带距平均为1.69m,平均密度是52815株·hm-2,最大平均产量可达6007.2kg·hm-2;马铃薯—玉米间套作模式的最佳栽培农艺措施为:带距1.72m,马铃薯49065穴·hm-2,玉米52200株·hm-2,利润可达10488.15元·hm-2。
2007年06期 No.98 34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方贯娜;庞淑敏;李建欣;
试验针对国内几个优良的早熟品种在当地春季进行了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品种虽然在整体产量上与当地品种郑薯6号持平或略低,但每个品种在其他性状上却优于郑薯6号,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当地品种。
2007年06期 No.98 349-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萍;于庆祥;牛小宁;杨智;
采用新型培养基、医用棉+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琼脂凝固培养基分别培养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经比较其新型培养基培养的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潜力大,可利用节间多,而且制备简单,感染率低,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是工厂化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理想培养基。
2007年06期 No.98 35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罗文彬;汤浩;吴秋云;李光星;许泳清;
为了增加福建省冬种马铃薯的品种,克服现有品种的困难,通过对4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闽薯1号、费乌瑞它和中薯3号综合性状表现突出,667m2产量均超过1500kg,适合在我省推广;大西洋由于在产量上表现不佳,适合在水肥条件好的田块种植。
2007年06期 No.98 353-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