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锋;张晓艳;刘延忠;蒙美莲;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对马铃薯块茎低还原糖形成的生理基础与钾代谢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中还原糖含量随生育进程逐渐减少;叶片、茎秆和块茎中含K量随生育进程呈降低的变化趋势;克新1号茎秆含钾量与其块茎还原糖含量、夏坡蒂块茎中含钾量与还原糖含量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因此,可以把克新1号茎秆中的含钾量和夏坡蒂块茎中的含钾量作为油炸食品加工原料品质预测和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生理指标。
2007年05期 No.97 257-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86 ] - 李军;
选用几个名优品种,经多年鉴定。结果表明:脱毒马铃薯不同地区、品种、年份均表现增产,增产幅度为14.95% ̄91.61%。马铃薯脱毒后干物质含量、抗病性则无明显变化。脱毒薯比非脱毒薯地上部生长旺盛,后期干物质积累优势突出。脱毒苗作杂交亲本比对照结实率略高,植株开花性状、实生苗后代表现无明显差异。
2007年05期 No.97 26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6 ] - 李凤云;盛万民;刘昭军;田国奎;李庆全;王立春;
利用RAPD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19份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表明:在RAPD分析中,19份马铃薯品种的遗传距离介于0.1707 ̄0.7222之间,平均值为0.3917;AFLP分析表明,19份材料的遗传距离介于0.2091 ̄0.7679之间,平均值为0.4811。两种方法均适于马铃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RAPD简便、快速、成本低,较适用于分析马铃薯品种亲缘关系,指导育种实践,而AFLP技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更适于进行马铃薯品种鉴定。
2007年05期 No.97 26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09 ] - 姚新灵;李卓亚;柳金凤;贾惠萍;丁海麦;狄建军;
测定匍匐茎内淀粉酶活力是否存在及其变化是鉴定马铃薯匍匐茎内是否有淀粉合成发生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不同成熟期马铃薯品种、不同生长时期匍匐茎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淀粉酶活力。数据分析表明:早熟品种匍匐茎较早表现较高淀粉酶的活性,其后随着匍匐茎的生长逐渐平稳或下降,晚熟品种匍匐茎较晚出现淀粉酶的活性,其后随着匍匐茎的生长逐渐升高;就同一成熟期品种而言,从匍匐茎基部至顶端其淀粉酶活力逐渐上升;研究结果表明,匍匐茎生长期间其内部存在淀粉的生物合成,不同成熟期品种匍匐茎生长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淀粉酶活力存在差异。
2007年05期 No.97 27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1 ] - 李亚军;田振东;柳俊;谢从华;
β-氨基丁酸(DL-β-aminobutyric acid,BABA)是一种非蛋白氨基酸,能有效诱导多种植物产生对多种病原菌的抗性。为了解BABA处理浓度和时间对马铃薯叶片晚疫病抗性的诱抗效果,本试验用四个浓度梯度(0.5mmol·L~(-1)、1mmol·L~(-1)、2mmol·L~(-1)和4mmol·L~(-1)的BABA喷雾处理马铃薯植株,处理1d、2d、3d和4d后分别取离体叶片接种晚疫病菌。结果表明:在0.5~4mmol·L~(-1)范围,随着BABA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抗性逐渐增强。2mmol·L~(-1)和4mmol·L~(-1)BABA处理3d后接种,离体叶片晚疫病抗性显著提高。
2007年05期 No.97 275-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95 ]
- 茅国夫;缪卫根;李水凤;
为探索"大西洋"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模式,采取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其主要栽培措施与产量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明确了大西洋马铃薯获得每667m2高于2300kg的最佳农艺措施是:种植密度为4550~5050株,播种时期为2月9日~15日,基肥用量每667m2为71.6~85.4kg三元复合肥。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基肥用量,其次是播种密度,第三是播种时期。
2007年05期 No.97 279-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4 ] - 陈永兴;
试验以测土配方施肥与等纯N量习惯施肥和空白对照(不施肥)作比较,先按测土配方施肥步骤计算施肥量,再以纯N量按N:P2O5:K2O比例法计算习惯施肥的施肥量。结果表明,配方施肥每667m2产量最高,为2020kg,习惯施肥次之,为1768.22kg,2种方法分别比CK增产574.83kg和323.05kg;差异极显著。配方施肥大薯多,平均薯重达50g,比习惯施肥和CK增加6.46g和15.61g;配方施肥667m2纯收入为1690.28元,比CK和习惯施肥分别增收798.14元和306.36元。说明,配方施肥省本、增产、增收,值得进一步扩大示范和推广。
2007年05期 No.97 283-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5 ] - 呼芸芸;杨建勋;顾巧玲;王效瑜;
试验分别用400倍,600倍,800倍的稀土旱地宝和清水喷施马铃薯,研究经试剂处理后马铃薯的产量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现蕾期和块茎膨大期喷施400倍液稀土旱地宝,植株地上茎部增粗,分枝增多,地下部大中小薯块数比例显著增加,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喷施稀土旱地宝是一项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增产技术。
2007年05期 No.97 285-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2 ] - 李明安;
农用链霉素与58%甲霜灵锰锌WP、70%甲基托布津WP、72%克露WP、64%杀毒矾WP等药剂混合,用于马铃薯拌种,用新复极差法分析得出以上不同混合药剂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处理58%甲霜灵锰锌WP0.5kg+70%甲基托布津WP1kg+农用链霉素60g+滑石粉50kg拌种薯500kg,出苗率98.8%,高出对照8.3%,对早疫病防效71.7%,667m2产量为1949.1kg,增产14.7%,病薯率0.4%,淀粉含量增加0.505%;处理64%杀毒矾WP0.5kg+农用链霉素30g拌种薯1000kg,667m2产量为1940.3kg,增产14.2%。
2007年05期 No.97 287-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8 ] - 吴永斌;
采用随机区组法对马铃薯不同种植方式、密度、分枝压蔓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多点重复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提出了合理密植,规格播种;选用良种,精选种薯;增施肥料,分枝压蔓的栽培技术要点,在生产实践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7年05期 No.97 290-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