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

Chinese Potato Journal

  • 云南省马铃薯银腐病(Helminthosporiumsolani)的研究

    K.Y.Ryu,罗文富,杨艳丽,陈海如,郭华春,王毅

    20 0 1年我们从云南省薯产区市场上和仓库内采集到马铃薯银腐病标本 ,研究表明 ,该病冬季发病率达 33. 3%。受感染部位多分布于薯块的茎基端 ,重病薯块因失水过多 ,块茎皱缩。病菌生长后期变为棕色。分生孢子梗无分枝 ,大小为 15 0~ 5 5 0× 7 0~ 10 0 μm (平均 35 0× 8 5 μm ) ,1~ 6根成簇着生于球形基部。分生孢子棕色 ,单个或成簇地自分生孢子梗基端往上呈轮状排列 ,直或稍弯 ,顶端小 ,略呈锥形 ,有 3~ 8个横隔 ,大小为 2 0~ 80 μm× 7 5~ 10 μm (平均 5 0× 8 5 μm )。根据该病病原真菌的形态学和培养性状 ,鉴定为茄长蠕孢 (Helminthosporiumsolani)。黑暗和光照下培养 ,分生孢的萌发率无明显差异。通过人工接种于薯块表面 ,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 ,马铃薯银腐病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2001年04期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8 ]
  •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异质性研究

    袁军海,姚裕琪,张爱香,孟兆军

    在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鉴定中 ,经常出现结果不合理的现象 ,这时应通过单基因和复合基因鉴别寄主的发病情况反复相互验证 ,并增加重复次数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验证实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薯不是异质的 ,而是同质的

    2001年04期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2 ]
  • 受体细胞倍性对PVY CP基因向马铃薯遗传转化影响的研究

    师桂英

    利用整合PVYCP基因的改建质粒PEY3,以农杆菌为载体向四倍体栽培“甘农薯 1号” (2n =4x =4 8)及双单倍体“84 4 7” (2n =2x =2 4 )叶盘、叶柄、茎段导入PVYCP基因并获得再生植株。愈伤组织卡那霉素 (KM )抗性筛选试验表明 ,低倍体受体细胞利于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 ,双单倍体转化率 (2 5 4 % )高于四倍体 (15 8% )。冠瘿碱分析证明再生植株整合了PVYCP基因。染色体倍性鉴定证明转基因再生植株与亲本倍性一致。

    2001年04期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9 ]
  • 闽东南沿海炸片用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的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研究

    凌永胜,沈清景,叶贻勋,林涛,钟向荣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 ,研究了炸片用马铃薯品种“大西洋”的主要栽培措施(种植密度、农肥、N肥、P肥和K肥 )与产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 ,各参试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大小程度依次排序为 :农肥 >K肥 >密度 >N肥 >P肥。经计算机模拟寻优 ,获得了高产数学模型和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 6 6 7m2 产量大于 15 5 0kg的农艺组合方案有 345套 ,其 95 %的置信区域是 :密度36 2 6~ 380 0穴 ,农肥 2 2 4 3 5~ 2 379 5kg ,N肥 6 16 4~ 6 82 0kg ,P肥 3 85 1~ 4 14 9kg ,K肥11 12 2~ 11 6 11kg。农艺措施的中心值是 :密度 3717穴 ,农肥 2 311 5kg ,N肥 6 4 92kg ,P肥 4 0kg ,K肥 11 39kg。

    2001年04期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0 ]
  • 马铃薯病组织传播黑胫病的研究

    郭雄,贾长盛,李占青,赵元奎

    田间试验表明 ,室外存放 3年的马铃薯黑胫病病组织播种时撒入播土内 ,具有较强的侵染性。马铃薯病根组织处理的发病率最高 (9 0 3% ) ,病茎叶和无症状植株两个处理均为 5 16 % ,比未撒入马铃薯病组织的对照增大 3~ 6倍 ,显然病组织对土壤传播马铃薯黑胫病具有重要作用

    2001年04期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7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马铃薯类病毒技术的改进

    李学湛,吕典秋,何云霞,白艳菊,张儒喜,朱财

    利用往复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方法进行类病毒的检测 ,通过对电泳技术的改进和使用液氮研磨、加入皂土等方法改变核酸的提取 ,使该方法在检测灵敏性、准确性、操作性和可行性上都得到了提高 ,更有益于该技术的普及

    2001年04期 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05 ]
  •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大田快繁研究

    陈瑶春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生产一般均在实验室进行 ,由于其生产过程是在人工模拟植物最适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而成本高 ,制约了脱毒原原种的规模化生产与推广。脱毒试管苗在炼苗及栽培过程中 ,剪尖结合微型扦插 ,能提高当季有效脱毒苗达 3倍以上 ,合格脱毒原原种每位 (≥ 2 g)达 4倍以上

    2001年04期 215-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1 ]
  • 马铃薯种衣剂的试验研究初报——种衣剂的配方筛选试验

    金光辉

    进行了 6种不同马铃薯防病增产型种衣剂的配方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在马铃薯生产中应用种衣剂可显著地提高种薯出苗率 ,降低种薯腐烂率 ,增加产量 ,减少收获时田间烂薯率。而配方不同 ,则作用效果不同 ,从综合效果来看 ,以配方 6为最好

    2001年04期 217-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0 ]
  • 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PVX)抗血清的制备和不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的对比试验

    吴凌娟,张雅奎,董传民,李功轶,梁杰,温福军

    从一东农 30 3马铃薯的重花叶症状病株 ,经用千日红 (Gomphrenaglobosa)两次单斑分离获得一马铃薯普通花叶病毒 (PVX)毒源株 ,用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繁殖病毒 ,参照S .M .PaulKhurana等人的方法提纯病毒 ,免疫家兔 ,获得了效价达 1∶5 12 ,非专化反应为 1∶4的马铃薯X病毒抗血清。把PVX抗血清用过碘酸钠氧化法制备成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结合物 ,其工作浓度可达到 1∶10 0 0以上。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直接酶联检测法 (DirectImmunosorbentAssay) ,间接酶联检测法 (IndirectImmunosorbentAssay)的对比试验。

    2001年04期 21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4 ]
  • 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的特性及其应用比较

    潘明

    2001年04期 22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4 ] |[阅读次数:214 ]
  • 榆林市马铃薯生产状况及增产途径

    刘翠英

    2001年04期 227-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5 ]
  • 西藏脱毒马铃薯增产规律的研究

    栾运芳

    以农牧 1号、凉薯 97二品种的脱毒与未脱毒处理为材料 ,对其地上和地下部生长动态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脱毒种的分枝数、叶片鲜重、块茎鲜重、叶面积指数、光合作用率 (photo)、产量及产量各构成因素均优于未脱毒种。脱毒复壮种 (凉薯 97)优于当地品种的脱毒种。脱毒种在产量方面的优势明显 ,主要影响单株薯重 ,而对单株薯数的影响小。说明 ,脱毒种产量高 ,主要是单个薯较大。

    2001年04期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生产技术

    杨万林

    2001年04期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88 ]
  • 雾培法生产马铃薯微型薯烂薯问题初探

    潘晓春

    2001年04期 234-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8 ]
  • 小春马铃薯地膜覆盖效应浅析

    栾国强,王云华,谢小双,沈建忠

    2001年04期 23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76 ]
  • 马铃薯套种玉米田间杂草防除技术研究

    陈家吉,田恒林,余柏胜,李卫东,刘必善,覃大吉,吴柏荣,周成河

    马铃薯套种玉米田均以一年生杂草为主 ,其中二高山 (海拔 12 0 0~ 80 0m)以一年生阔叶草为主 ,低山 (海拔 80 0m以下 )以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为主。喷水后盖膜 ,杂草发生多集中在破膜引苗后 15~ 2 5d ,发生率二高山达 4 9 96 % ,低山达 6 6 6 7% ;而不盖膜的同期二高山只发生 12 % ,低山只发生 10 6 % ,直到下透雨马铃薯出苗和玉米移栽 4 0d后才出现明显高峰 ,说明杂草萌发与土壤水分关系紧密。试验筛选出高效、经济的除草剂 (5 0 %乙草胺乳剂 )及其用量等应用技术 ,并进行了示范验证。结果表明 ,黑色地膜覆盖控草效果达 95 %以上 ,增产增值达 17%以上。

    2001年04期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2 ]
  • 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育苗移栽技术

    王绍林,杨煊,和国钧,和平根

    2001年04期 24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3 ]
  • 实施结构调整,发展马铃薯产业

    龙国,张绍荣

    2001年04期 24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1 ]
  • 阿坝州马铃薯生产的回顾及其发展前景

    李开军,额勒

    2001年04期 24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国外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引进、筛选与利用

    田祚茂,赵迎春,程群

    2001年04期 248-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91 ]
  • 马铃薯晚疫病药剂防治筛选试验

    许长敏,刘金成,陈清云

    田间试验表明 :强力高铜、铜大师、可杀得、消病灵、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 5种保护性杀菌剂防治晚疲病效果达 70 %以上 ,优于甲霜铜、甲霜铝铜 ,且防病保叶增产作用明显 ,经济效益良好 ,今后可在生产上进一步示范推广

    2001年04期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8 ]
  •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年会会议纪要

    2001年04期 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6 ]
  • 抗病、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晋薯11号

    张翔宇,李霄峰,李庆昌

    2001年04期 254-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3 ]
  • 2001年全国马铃薯种薯生产产业化研讨会会议纪要

    2001年04期 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