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毅东;王蒂;戴朝曦;
用各种不同培养基对马铃薯四倍体、双单倍体栽培种及有结薯习性的野生种进行了试管微型薯诱导。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用食用白糖替代蔗糖可以获得同样的诱导效果,能大大降低成本。液体培养较固体培养效果好。BAP 的诱导效果随基因型不同而异,但并不一定是必需的。香兰素补加到液体培养基中对提高诱导效果有一定作用。试验表明用 MS 加10%食用白糖或 MS 加10%白糖再补加一定浓度香兰素的液体培养基,在黑暗条件下室温于20~28℃培养是高效率生产试管微型薯较好的方法。
1991年04期 193-198+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97 ] - 胡云海;蒋先明;
本文报道不同氮素来源对马铃薯微型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O_3~-—N 浓度与成薯指数呈直线负相关关系;NH_4~+—N 浓度与成薯指数呈二次抛物线形式;NO_3~-—N/NH_4~+—N 比值对微型薯形成的影响呈双曲线形式;当总氮浓度在30~40m 时,成薯指数有较大值;降低 NO_3~-—N/NH_4~+—N 比值或总氮含量有利于微型薯的形成。NO_3~-—N 与 NH_4~+—N 的最佳组合为[NO_3—N]=17.325mM,[NH_4~+—N]=16.612mM。
1991年04期 199-20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06 ] - 门福义;刘梦芸;孙国琴;
全生育期,马铃薯丰产群体和一般群体植株的叶片和茎秆非还原糖含量的日变化趋势相同,呈昼高夜低的抛物线式变化。叶片中非还原糖含量始终较低,日变幅不大。茎秆中非还原糖含量及日变化幅度均随生育进程而增大,前期一般群体较高,后期丰产群体较高。各生育时期,两群体植株块茎非还原糖含量及日变化大体一致,基本呈夜高昼低的变化趋势,且变幅较小,其含量均随生育时期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全生育期,两群体叶片非还原糖含量始终最低,块茎的含量前中期最高,后期茎秆含量最高,其次是块茎,叶片最低。
1991年04期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0 ] - 张建平;
本试验通过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d Solani (Ell.el marl) Jones etGroul]分生孢子的空气捕捉、病害系统观察及降雨条件的记载,研究了该病菌分生孢子传播、病害发生的规律及与降雨的相互关系。1981~1986年3年的研究表明,早疲病害分生孢子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内均有传播,其发展形式呈“波浪”式增长;每次增长均是在雨后2~3天;降雨的数量、时期、频率和历期决定着孢子传播“波浪”的具体形式;前期降雨对整个孢子传播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病害发生呈“S”型增长;病害每次急剧增长都出现在孢子传播高峰期后的10~20天;病害的发展直接取决于空气传播的孢子。研究结果有助于马铃薯早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以及预测预报和指导大田防治。
1991年04期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66 ] - 隋启君;姜兴亚;任喜英;
<正>1引言 马铃薯实生种子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次革命,马铃薯实生种子以其能排除大分病毒和全部真、细菌的优点,为解决种薯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以其极小的体积和巨大的繁殖系数,解决了薯长途调运和贮藏的困难,正是由于有这些突出的优点使它在马铃薯生产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991年04期 214-218+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0 ] - 张永成;
<正> 近年来,生根粉在各类作物上的应用,起到了显著的增产作用,但用于马铃薯增产技术方面的报道尚未见到,为了弄清生根粉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增产效益,拟用不同浓度和不同浸种时间进行初步研究,从中找出最优组合方案,供大田生产应用。
1991年04期 21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7 ] - 孙炯;李书民;
<正> 采用室内曝光贮藏培育短壮芽的马铃薯留种技术,通过多年来的试验和生产示范,基本上解决了马铃薯留种困难地区的就地留种问题。使春薯达到早熟、高产。为探讨其早熟高产原因,我们在1984年初步观察基础上,从1988~1990年又连续3年对短壮芽种薯生育动态进行了挖株观察,并将观察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991年04期 223-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 戴朝曦;
<正> 2 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2.1 马铃薯的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是进行植物遗传操作和细胞融合与杂交的基础,同时也是获得体细胞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自从1960年 Cock-ing 首次发表由烟草叶片分离原生质体的方法以来,原生质体培养方法经过30年的不断改进,已在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马铃薯原生质培养最早的工作始于
1991年04期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68 ] - 邬信康;
<正> 马铃薯块茎是植株地下茎向膨大分化而成的一种贮藏器官,累积有大量的淀粉和某些特定的块茎蛋白。长期以来,制约块茎形成的因素曾被广泛地研究,尽管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对其分子机制却所知甚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重组 DNA和基因转移技术,为研究块茎形成机理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1991年04期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4 ] - 白雅梅;
<正> 在20世纪,马铃薯种薯生产的许多改进方法和病原测试技术都取得了稳步的进展。在这世纪前,荷兰和德国的科学家表明除去表现出卷叶、斑驳,皱缩和马铃薯退化的其它症状的植株能改善种薯的产量。在1908年,人们认识到了整薯播种的价值,即使今天这也是一种广为接受和利用的方法。虽然
1991年04期 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P.VanderZang;C.Evin;G.Gorogo;D.Malosu;M.Igbal;J.Reboul;S.Semisi;P.Taufatofua;周士杰;
<正> 作者在这一部分将谈到马铃薯的种薯来源与贮藏,食用马铃薯的贮藏与销售以及病虫害问题。由于全部种子都依赖进口,已成为扩大马铃薯的主要限制因素,作者提出,此事可由南太平洋国家承担。
1991年04期 240-24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Jehn H.Dodds;王春林;
<正> 1 马铃薯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地位马铃薯在工业国家中一直被认为是一大作物,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小作物。然而,目前发展中国家生产的马铃薯已占世界总产量的1/3。1950年后,发展中国家的马铃薯单产增加了一倍,总产增加了两倍。马铃薯产量的增长超过大多数其它粮食作物,在非洲、亚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增长更快。从价值观念看,马铃薯是发展中国家的第4大
1991年04期 2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5 ] - 田中智;张桂梅;
<正> 用营养体繁殖的马铃薯是以块茎代替种子进行繁殖的。而近年来,开发了用实生种子繁殖的栽培法、以茎叶为繁殖源的组织培养法,以及扦插繁殖等快速繁殖技术,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尽快达到实用化。一直延用到现在的块茎繁殖法,优点是种薯大、生长快,缺点是繁殖率低,每10英亩土地需
1991年04期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2 ] - 礒田昭弘;中世古公男;徒藤宽治;李宝树;
<正> 作者们以马铃薯新型栽培种(S.tubero-sum×Andigena)的株系 W553-4为母本同栽培品种(S.tuberosum)的农林1号进行了杂交,并获得大量杂交后代。然后,着眼于产量,从中选出若干高产杂交株系,其中最高产的有两个株系。在3种密度条件下,对它们的高产原因进行了探讨。本报告在揭示高产原因的同时,记录了显著的高额产量。
1991年04期 252-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正>~~
1991年04期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