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

Chinese Potato Journal

  • 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总结

    <正> “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总结会议于1989年12月5~8日于北京召开,课题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持了会议。会议期间听取了各专题承担单位4年来的研究工作汇报,讨论了1990年专题验收和“八五”研究工作的继续等问题。通过汇报总结,本项目包括的75—02—06—04,75—02—06—05和75—02—06—06几个专题,在全体同志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都已超额完成了合同计划指标,其中“六五”

    1990年02期 65-7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陕北丘陵区梯田马铃薯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徐福利;张金水;吕殿青;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对影响陕北丘陵区梯田马铃薯产量最主要的播期、密度、施氮、施磷和有机肥五项农艺措施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电脑分析,明确了各项农艺措施的主次作用,建立起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数学模型,筛选出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及亩产大于1800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陕北丘陵区梯田马铃薯的高产、优质和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0年02期 72-7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8 ]
  • 马铃薯2n花粉植株后代与优良四倍体株系的遗传分析

    屈冬玉;张希近;程天庆;

    本试验对5个TD后代和Serrana作母本与4个4x后代杂交得到的24个家系进行了评价,按设计Ⅱ方法对此群体的单株重、单株块茎数、商品率的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了分析。HP.278.22×AVRDC单株重的特殊配合力最高为333.13,母本以Serrana,HP.278.22的一般配合力最高,分别为125.96,69.71,而父本以LT—7,AVRDC最高分别为62.88、10.88。单株重的遗传力为41.62%,而商品率、单株块茎数的遗传力均低,TD后代作亲本对特殊配合力影响较大表明2n花粉在传递杂合性方面的优势。6个最好家系中既有一般配合力作用大的,也有特殊配合力作用大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并表明实生种子育种时,亲本的配合力测定是非常重要的。

    1990年02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1 ]
  • 不同遗传背景马铃薯杂种群体生产力和一致性评价

    李文刚;巩秀峰;唐洪明;

    本试验研究了具不同血缘和基因频率的马铃薯杂种群体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和一致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1.马铃薯杂种优势的表现是以亲本自身生产力高低为前题的,由自身生产力较低的亲本产生的杂种群体,即使具有较高的杂合性,与也很难表现较高的产量,只有对亲本加以选择和在改造的基础上利用,才能充分表现其杂种优势。 2.Neo-tuberosum参与杂交的组合,优于其它类型的杂种群体,是目前马铃薯新品种和实生种子选育的最优组合方式。 3.杂种群体薯形,皮色和芽眼深浅等经济性状的一致性表现于群体的杂合性程度相关不同,而与两亲本在这些性状上的差异有关。因此选择在性状上差异较小的亲本杂交,是获得整齐一致实生种子的关键。

    1990年02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9 ]
  • 马铃薯抗病毒育种的研究

    唐修文;

    <正> 60年代的马铃薯育种工作着重选抗晚疫病的品种,由于病毒病发病轻,未列入育种目标。随着抗晚疫病品种的推广普及,病毒病逐渐蔓延,并波及全省。不仅气温高的河西及中部干旱地区发病严重,就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气温冷凉的地区也有发生。粮作所会川马铃薯试验组种植的材料多,病毒类型也多。经抗血清检测PVX、PVY呈凝聚沉淀的材料占80%以上;马铃薯的卷叶病毒病及纺锤块茎类病毒如73—21—1的类病毒株率达94%,病情指数为47.5%,该病在我省其它地区及育种单位亦有发生。抗晚疫病品种一般感染多种病毒,且病毒株率很高;脱

    1990年02期 89-9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1 ]
  • 马铃薯施锌和硼效应的试验

    王仕琨;

    <正> 1 前言锌对农作物有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氮素代谢,利于生长素合成,提高抗病抗寒力等作用;硼对农作物有促进碳氮代谢、早熟、生长,增强抗逆力作用。马铃薯对锌、硼的需要量、反应均属中等。我县土壤有效锌、硼含量低。锌低于1ppm(全省临界值下限)的耕地有7.5万亩,占耕地的1/5,且旱地含锌量低于稻田;玉米缺锌,经常发生大面积花叶病;县医院对人发检验结果,平均发锌含量为67.16ppm,

    1990年02期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87 ]
  • 岚县马铃薯品种对比试验简报

    陈久平;

    <正> 为了进一步选育在我县适应性强的高产丰产品种,开展茎尖剥离脱毒生产,1989年我们做了品种比较试验,以择优利用。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参试品种国外和国内的共计20个:紫花白(内蒙)、围丰11号(河北)、同79—08—57(山西)、紫山药(本地农家种)、坝87—3—3—04(河北)、同7708—60(山

    1990年02期 97-9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4 ]
  • 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田间防治

    灵提多;张振武;倪长春;

    <正> 马铃薯晚疫病在60年代曾有所收敛,近年有日趋严重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60年代引入或育成的抗晚疫病品种多是Solanum demissum等的杂交后代,对晚疫病具有显性抗病基因,这种垂直抗性对病原生理小种专化性强,易被新出现的生理小种侵袭而丧失抗病性;其二是80年代以来国内脱毒马铃薯应用愈来愈广泛,大量资料报道过,脱毒薯对晚疫病的感染性增加,某些人观察认为感染可增加到4倍。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对晚疫病进行药剂防治的观点被普遍接受。1982~1986年,我们首先建立了晚疫病筛选模型,从瑞毒霉及其类似物

    1990年02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1 ]
  • 马铃薯与玉米套种式的研究

    田恒林;刘介民;覃大吉;

    <正> 马铃薯与玉米套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目前,中国西南山区套种方式繁多,究竟何种套种方式最好,过去缺乏系统研宄。1988~1989年我们选择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态条件的地区设置试验点进行试验,目的是找出最佳套种方式。 1 试验经过试验地点是鄂西山区,分设低、中、高海拔3个试验点。各试点1988年气候正常,1989年多雨高湿,导致晚疫病流行。从自然条件看我国西南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试验设计包括了西南山区目前采用的各种套种方式,均以双行马铃薯与双行玉米套

    1990年02期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4 ]
  • 延安地区马铃薯生产的发展途径

    魏士钦;阎当平;

    <正> 马铃薯是我区栽培的主要作物,由于其产量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长期短,营养丰富,已成为深受我区群众欢迎的粮、菜兼用作物。但近年来,由于种植的品种混杂退化,各种病毒病的侵染,致使产量低而不稳。据我站1987~1988年在子长、黄龙、宣川、富县、甘泉等地调查,马铃薯因退化减产30~40%。为此,从1986年开始我们就认真抓脱毒种薯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通过试验示范,脱毒的马铃薯比未脱毒的可增产50~70%,有的成倍增长,正常年份一般亩产都存1500~2000公斤。这对改变我区马铃薯种子的落后状况和被动局面,推动无毒种薯的推广,发展马铃薯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990年02期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4 ]
  • 马铃薯的间套种植——四川开县马铃薯生产的调查

    廖先德;

    <正> 1 马铃薯间套种植的现状据1987年在全县不同类型的7个乡28个村的调查,无论是平坝、丘陵台地或高寒山区,都广泛适宜马铃薯的种植,随着耕制的改革和立体农业的开发,马铃薯间套种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海拔高度区域划分为下述几种形式。 a.400米以下的三浬河峪三熟制地带其位于该县江、东、浦的三浬河峪沿岸的一、二级阶地及其缓坡地带,现有农种地

    1990年02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7 ]
  • 马铃薯青枯病的综合防治

    李万先;刘卫华;

    <正> 青枯病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病害之一,近年迅速蔓延,危害极大。防治这一病害,目前一无高抗品种,二无可行性化学药剂,故采用以农业为主的综合防治势在必行。 1972年以前,我所先后从国内引进130余个品种,1971年仅1个材料发生萎蔫(可能是黑胫),占供试材料0.7%,未引起注意。1972年从上海市农科院引进:京66—7、德白、白头翁、沪农2号、泸农10号等5个品种,青枯病株率10~50%,试验材料中有6.5%发病。1973~1974年发病率高达88%左右,亩产仅95公斤,比常年减产

    1990年02期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60 ]
  • 浙中高产蔗田间作马铃薯的栽培技术

    丁晋林;朱江龙;楼高天;朱南中;

    <正> 地处浙中的义乌市,北纬29°~29°33′,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43天,活动积温5400℃以上,属北缘蔗区。我们于1987年开始,在农户进行高产蔗田间作马铃薯的试验,结果表明,亩产红糖(3年35.94亩)1041.04公斤,不比净作糖蔗(下称对照)低,且增收马铃薯(鲜薯)592.65~735.83公斤(折原粮118.45~147.17公斤),亩增值331.65~515.08元(除去每亩成本30元,还可得净收入300~485元)。据统计,全市3年推广1000多亩,增产粮食10多万公斤,增值30多万元。事实说明,改净作糖蔗田间作马铃薯,既增产增值,提高复种指数和温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增收了相当于蔗田间作麦子的产量(蔗田麦一般亩产100~125公斤),又能避免蔗麦争光和种蔗损麦、收麦损蔗的弊病(马铃薯的茎叶低矮,收种无损于糖蔗);既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青饲料,增积有机肥,又能缓和城乡蔬菜春淡(马铃薯

    1990年02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影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试管薯形成的因素

    G.Hussey;N.J.Stacey;胡云海;

    不断繁殖的马铃薯枝条在含有2.0mg/l苄氨基嘌呤(BAP)+6%蔗糖(8小时和24小时光照)的培养基中继代培养,6~8周内可诱导形成微型薯。BAP促进块茎形成的效果在短日照下比常日照更好。短日照下大多数块茎在琼脂表面形成,长日照下块茎在琼脂中形成。在培养基中加入矮壮素(CCC)对促进块茎形成的效果极差,但CCC加强了BAP导致在琼脂块茎上面提早形成的效果。在培养基中不加激素的情况下,块茎最终发生在4~5个月,短日照下比长日照下形成得早。经一段长日照培养然后给予短日照和低温处理并不加速块茎的形成。脱落酸(ABA)对块茎形成的效果很小,赤霉素(GA_3)强烈抑制块茎形成。密封的培养容器也抑制块茎形成,但如果培养基中引入乙烯吸收剂则抑制会清除。

    1990年02期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2 ]
  •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卡它丁(katahdin)授粉后花脱落的预防

    F.R.Rahimi;C·D·Carter;王萍;

    在我们温室中,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卡它丁(katahdin)在授粉后,大约受精前花立即脱落,阻碍了S.tuberosum和S.chacoense Bitt间的杂交。本文评价了促进花保留的1个新方法。比较了在早期用硫代硫酸银(STS)处理花芽和切茎技术。用STS处理的卡它丁(Katahdin)上花保留的数目多于未处理植株,并多于切茎枝条上花保留的数目。STS法好于切茎方法的优点包括易于应用和减少了对植物材料的照管。

    1990年02期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 马铃薯新品种介绍

    陈伊里;

    <正> 东农304 品种来源东北农学院利用普通栽培种高世代自交系S_4—5—3—9—1—25—(5)做母本和经多次轮回选择的优良新型栽培种Nsl2-156-(1)做父本杂交育成,原系谱号东农83—3113。该品种1986~1989年参加黑龙江省马铃薯区试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000公斤左右,较克新4号(对照品种)增产13.0~16.0%。1990年3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确定推广。特征特性株型直立繁茂,特别是苗期生长势强、茎绿,粗壮、株高55厘米左右。叶色浓绿,顶叶心状,复叶大小中等。开花正常,花白色、无天然结实。生育期约75~80

    1990年02期 12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