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

Chinese Potato Journal

  • 用根癌土壤杆菌和发根土壤杆菌转化马铃薯的初步研究

    王春林;朱明凯;程天庆;

    根癌土杆菌菌株T_(37),C_(58)和B_6S_3单独或与C_(58) CIpGV 3850::110(?)neo(带有一嵌合基因NOS—NPT使植物产生卡那霉素抗性)接种马铃薯块茎盘。每块茎盘肿瘤数因细菌菌株、马铃薯基因型和所取块茎盘在块茎上的位置而变化。T_(37)诱导的品种Desiree的肿瘤分化了芽。大部分肿瘤的分化芽合成胭脂碱,表明是经pTiT—DNA转化的。用发根土壤杆菌菌株A_4诱导的毛状根切段培养后再生成株。再生植株具有明显的表型变异,并有agropinc合成,证明是经pRiT—DNA转化的。

    1990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双单倍体杂种的研究

    陈峰;肖增宽;陈伊里;李景华;

    利用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x=48)的双单倍体(2n=2x=24)与S.phureja (2n=2x=24)杂交,克服新型栽培种双单倍体雄性败育获得了成功。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实生苗绝大多数保持了二倍性(2n=2x=24);实生苗可育株占总数78.36%。经减数分裂观察,入选的17个DP优良单株系主要是SDR型2n配子。为了选育出FDR型2n配子突变系,加强DP优系中的新型栽培种的遗传成分,即以D_(2012)—22(SY—m型)为母本,以DP优系为父本配制了回交组合,得到1000多粒种子,供进一步研究利用。

    1990年01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抗青枯病体细胞变异体离体筛选研究初报

    何礼远;

    本试验证明了青枯菌活菌作为马铃薯细胞变异体离体筛选的选择压力是适宜的。明确了活菌压力的最适浓度、愈伤组织接种的最适龄期和接种的方法。愈伤组织培养皿内继代培养重复接种筛选是快速而有效的筛选方法。从近2万块马铃薯叶圆片愈伤组织中,经重复接种筛选获得了6块抗菌愈伤组织(比率为0.03%左右)。并经过分化诱导培养获得了再生苗。初步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再生苗抗1(PSS—1)比母体(米拉脱毒试管苗)的抗病性有显著提高。

    1990年01期 14-1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花粉粒的分离培养和愈伤组织的形成

    左秋仙;李淑媛;林自安;金德敏;

    <正> 1 引言建立单细胞、单花粉培养为完整植株的实验体系,对于研究高等植物的遗传变异与作物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1964年印度人首次通过花药培养获得了单倍体花粉植株。近20年来,很多研究者又相继将60多种植物诱导出完整的花粉植株,此后,单花粉培养的研究更加引起遗传学家和衣学家的关心和重视。因为高等植物的小孢子兼有单倍体、

    1990年0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

    戴朝曦;于品华;王蒂;冉毅东;曲秀兰;

    <正> 马铃薯的常规杂交育种目前遇到两大障碍:一是由于病毒病的浸染通过无性繁殖逐代积累产生的品种迅速退化;二是由于现有栽培种的基因库狭窄,特别是缺乏抗病和抗逆性基因,因此用常规的品种杂交的方法,通过基因重组合很难培育出具有抗病性和抗逆性的新品种。这两大生物学路障使马铃薯的育种工作面临着巨大困难,很难再前进一步。本世纪7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遗传工程技

    1990年01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磁场应用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丁秀琦;包俊青;汪绍铭;沙珊帮;李广社;卢世月;

    <正> 1 前言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多学科互相渗透前景下,磁场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农业,为研究作物增产栽培提供了新途径。目前在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番茄等多种作物应用中已获得一定成功。本研究旨在将磁场处理应用于青海高原主要作物马铃薯的栽培,以探求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的效果。

    1990年0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近缘栽培种杂种后代性状的研究初报

    王广金;耿月伟;陈伊里;

    <正> 1 前言目前国内外马铃薯育种工作仍以利用马铃薯普通栽培种进行品种间杂交为主要育种途径,但由于亲缘关系较近,基因库不丰富,加之马铃薯四倍体遗传的复杂性,入选率很低,难于育成突破性品种。短日型安第斯栽培种(Solanum andigena)具有很多优良的基因。然而,用它直接同普通栽培种

    1990年01期 34-3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利用马铃薯杂种实生种子生产种薯的增产效应

    王仕琨;

    <正> 1 前言马铃薯实生薯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已在我县取得了明显效益。1974年开始利用实生薯时,全县马铃薯薯块亩产442.5公斤,总产931.95万公斤;1979年普及实生薯(混用)后,亩产720公斤,总产2498.85万公斤;随着混选、单选混用、单选的应用,产量再度提高,1988年亩产1080公斤,总产3693.70万公斤,较1974年亩产增长1.44倍,总产增长2.96倍。为了进一步提高实生薯的应用水平,我们在引进新种进行筛选的同时,对苗床生产实生块茎做了试验。

    1990年01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多元微肥试验研究初报

    潘连公;赵根虎;

    <正> 我市自1975年以来,在部分县(区)推广了单一微肥的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而多元微肥在本地区土壤上效果如何,尤其是应用于马铃薯上还是个空白。为了摸清多元微肥在我市马铃薯上的增产作用,1988年在本所中梁试验站内进行了马铃薯多元微肥试验研究。

    1990年01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的研究

    张家振;

    <正> 马铃薯是我市主要蔬菜作物之一,是补淡堵缺的重要蔬菜。通过1986~1988年的田间试验和大田使用的生产调查,对不同地区引进的6个新品种进行了品试和筛选,在全市结合较大范围的中试和生试,确认早熟高产品种克新4号和东农303两个品种有推广价值。本试验特将此两个品种与本市目前主栽品种克新1号在不同播期和亩施肥量方面进行三因子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找出最优的综合农艺措施。

    1990年01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梁远发;

    <正> 青枯病是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的一种世界性细菌病害,尤其在热带、亚热带、夏秋季节炎热的温带地区病害严重,常导致大幅度减产。70年代以来,此病在我省马铃薯一些产区迅速蔓延,特别是浅丘平坝区(1500米以下地区)发生严重,轻者一般减产10~30%,重者50%以上,已经成为限制我省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1980年彭县通济

    1990年01期 48-4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夏播留种高产技术总结

    周宗桥;张义龙;

    <正> 在高山地区用夏播收获的马铃薯(当地称洋芋)做种能显著地提高产量。1988年全县9处对比试验和18处大田验收结果,用夏播马铃薯做种,平均亩产1597.5公斤,用一般马铃薯做种,平均亩产1168公斤,每亩增产429.5公斤,为36.77%。迅速推广马铃薯夏播留种技术是发展高山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措施。为了探索夏播的高产技术,1988年夏播生产过程中,我们选择一批农户,建立了田

    1990年01期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病的症状和危害

    韩宗舜;左永涛;

    <正>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病又叫尖头病纺锤块茎。这种病毒在50年代国外就已研究,到1967年由美国学者才弄清楚了它的实质。它不同于普遍病毒,其病原结构没有蛋白质外壳,只有1个很小的核酸在细胞核内与染色质以结合状态存在,分子量也小于病毒。

    1990年0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复种农作制中马铃薯早熟高产栽培技术

    丁晋林;

    <正>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粮食生产,增加亩产值,我们于1987~1988年在下宅乡进行粮经复合农作制(春马铃薯—西瓜套种春玉米—杂交晚稻)的栽培试验研究。两年试验面积33.82亩,推广305亩,平均亩产粮食816.01公斤,西瓜1875公斤,亩产值达

    1990年01期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铃薯种薯综合贮藏技术

    张存信;

    <正> 马铃薯的栽培是直接用块茎播种,而种用的马铃薯块茎除需一定空间贮存外,还需有一些必要的条件。马铃薯含水量高,呼吸强度大,在运输时易受机械损伤,又不能太干燥,因此,应分析其贮藏特点和质变规律,采取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拖,达到妥善贮藏的目的。

    1990年0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南山区马铃薯实生种子利用进展的考察

    屈冬玉;

    <正> 根据与CIP(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合作项目和国内攻关项目的安排,我们于1987年9月2日至27日,先后对四川、云南的部分县、市TPS(马铃薯实生种子)研究利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参加人员有内蒙呼盟农科所姜兴亚、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屈冬玉,以及当地领导和科技人员寇军辅、王仕琨、伍良碧、吴开林、朱锡义、和玲等。在考察中

    1990年01期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定人工打破休眠期的马铃薯块茎中的马铃薯卷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

    GUgerlj P;Gehriger;郭素华;

    研究了测定初感和再感采植株所结块茎内的马铃著卷叶病毒(PLRV)和马铃薯Y病毒(PVY)的必要条件。分析了用Rindile处理打破休眠期前的块茎。PLRV在休眠块茎中可准确地测出,而PVY只有在经Rindite处理并且在暗处于22℃高温的条件下保持2~3周的马铃薯块茎中才容易鉴定出来。感染块茎内的马铃著卷叶病毒的浓度脐部比顶端高,并在35天的试验期间内,其浓度保持恒定。然而发现马铃薯Y病毒在块茎顶端浓度大,并且在打破休眠期后迅速增加。在22℃贮藏期间,休眠块茎中的马铃薯Y病毒浓度下降。也讨论了ELISA方法用于块茎的鉴定。

    1990年01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利用一个二倍体马铃薯(SolanumPhureja)的无性系的贮存花粉生产浆果和实生种子

    M J De Maine;姜广虹;

    富利亚(S·phureja)的一个无性系IVP_(48)的花粉用硅胶作干燥剂在-15℃的条件下贮存,贮存期为1个月至5年。当用这些贮存的花粉给另1个富利亚无性系授粉时,花粉的贮存时期和每个浆果所结的种子数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然而,每次授粉所结浆果的频率,以及每次授粉所结的种子数与花粉的贮存时期的负相关不显著,并且所结浆果的变化也无规律可寻。花粉贮存1年,平均每个浆果所结的种子数降低约为前1年的60%。

    1990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