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伊里;王永智;滕宗璠;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产区,也是国家种薯和商品薯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合理的种植区划与生产布局对发展我省的马铃薯生产,提高种薯和商品薯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各地所处地理位置、地势地貌、土壤与气候等适生条件的不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因素的作用,都影响着马铃薯的分布和生产。依据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的要求和各地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把我省马铃薯的种植划分为北部最适宜区、南部适宜区、西部次适宜区和东部次适宜区。
1988年02期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凤义;李景华;
本试验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对马铃薯栽培种(新型栽培种、普通栽培种和二倍体杂种)的块茎还原糖及干物质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栽培种间块茎还原糖及干物质含量的变异很大,并且主要是由基因加性效应引起的。块茎还原糖及干物质含量的遗传办分别为0.78和0.60,二性状间相关不显著,表明应用简单选择方法就可以选育出低还原糖和高干物质含量的品种。根据配合力效应估算,对供试材料及组合进行了评价。
1988年02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伊里;
<正> 亚洲马铃薯协会是亚洲各国马铃薯科技工作者于1979年在印度成立的一个民间国际学术团体。以促进各国马铃薯科技的交流作为宗旨。学术年会3年举办1次。根据1985年10月在日本举行的上届理事会的建议,经我国家科委批准同意,本届年会定于1988年6
1988年02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乾坤;孙顺娣;李敏权;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病,是甘肃省高海拔冷凉山区发生普遍而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据调查,田间植株平均发病率为10~15%左右。重病区薯块平均带菌率28.4~43.65%。经鉴定,病原菌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ihn)。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最低为4℃,最适为23℃,最高为32~33℃,34℃时停止生长。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3~28℃。病菌能侵染马铃薯、豌豆、小麦等主要作物。并以贮藏期病薯上的菌核或残留在土壤中的菌核越冬。带菌种薯是第二年初侵染来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药剂防治试验表明,播前采用0.5%的福尔马林液或采用0.1%福美双或0.1%多菌灵浸种,都有明显的防病效果。采用抗病品种也能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1988年02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1 ] - 高炳德;
本文对马铃薯经济施肥量与土壤、前作、密度、灌溉等栽培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提供了以土测值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氮肥用量推荐表。还提供了一个根据基础产量或产量目标确定的氮肥用量简表,供无测土条件时应用。旱作时,种肥优于追肥;有灌溉条件时,结合现蕾期浇水深施追肥则优于种肥。深施追肥比表施肥(尿素)提高肥效10%。
1988年02期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张和鸣;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是推广应用脱毒薯的必要条件。3年来,本溪所已完成高山地区3级繁育体系的研究;大连所建立了春繁夏播2年4级的繁育体系;蚕业所建立了冷藏夏播3级繁育体系;建平示范场建立了高海拔3级繁育体系。以上4种体系各具特色,为推广脱毒薯提供了可行的模式。
1988年02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人元;赵宁;
<正> 1982年我们在黑龙江省绥化市郊进行病害调查时,曾在当地马铃薯生产田中发现有一种马铃薯叶部新病害,植株发病率达100%,并且几乎所有叶片都有病斑。现将病害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一、病害症状叶片上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直径1~3毫米,病斑正面略突起,黄褐色,病斑干燥后可产生一白色菌膜,后期病斑连片,导致全叶枯死。二、病毒的分离、沌化和致病性测定剪取保存于室内的标本病斑处,
1988年02期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跟虎;王孟孟;
<正> 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不同土质和肥力水平的两块地里,崖和点土壤肥沃,属偏粘性土壤,面积1.0亩;下川里点地属砂壤土,土壤肥力水平低,面积1.2亩。种植品种克新2号,采用超薄塑料膜,为一次性对比试验。覆膜地宽窄行播种,行距53.3厘米+26.7厘米,株距23.3厘米,播种深度16.7厘米;对照地
1988年02期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郭健;夏同会;
<正> 根据中原地区马铃薯生产上对无病毒种薯的需求及二季作地区无毒种薯的就地留种问题,1984~1985年利用组培技术,开展了脱毒种薯的快速繁殖研究,在脱毒苗的茎切段培养、脱毒苗继代一致性观察等方面,进行了摸索。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983年12日,从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引入丰收白、白头翁及国际马玲薯研究中心的大西洋、旺西、中心25、海依洛无病毒试管苗。
1988年02期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屈东钰;程天庆;
<正> 前言所谓2n配子就是具有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花粉或卵。现已清楚:不减数雄配子(2n花粉)的发生在植物界是广泛存在的(Skiebe 1969,Harlan & wet 1975)。例如在曼陀萝(Satina & Blakeslee,1935),玉米(Rhoades & Dempsey,1966)及马铃薯上(Mok & Peloquin,1975a)先后发现有2n花粉或2n卵的产生,最近有报道说在菜豆上也发现有2n配子的产生(J.R.Myers et al.,1984)。不论从研究的深度或广度,均以马铃薯2n配子的研究最
1988年02期 102-10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吴垦;
<正> 马铃薯和水稻、小麦、玉米一样,是世界上四大作物之一,欧美各国极为重视。我国栽培历史也已300多年。由于它产量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长期短,营养丰富,已成为深受我区群众欢迎的粮菜兼用作物。1980年全区马铃薯播种面积达246万亩,比1949年增长2.9倍,占全区小春播种面
1988年02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洪明;
<正> 第一节我国马铃薯淀粉生产和加工概况近一二十年来,欧美各国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尤其是美国在食品方面的加工,70年代已占马铃薯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我国马铃薯的加工和综合利用,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有的马铃薯生产区正在发展各项马铃薯的加工事业,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我国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生产,必将有
1988年02期 109-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N.Espinoza;R.Estrada;P.Tovar;J.Bryan;J.H.Dodds;夏肖仇;
<正> 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来繁殖、保存和交换马铃薯的种质。组织培养可以在短期内快速地无性繁殖大量的小植株,同时能在节省用地和劳力的情况下,保持马铃薯的种质。由于离体培养物是无病的,并在可控条件下能保持马铃薯的种质,因此极有利于马铃薯种质国际交换。
1988年02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本刊编辑部;
<正> 本刊是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东北农学院、黑龙江农科院和内蒙古农科院联合主办的国内独国马铃薯专业科学技术刊物。现为限国内发行,拟于一九八八年下半年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8年02期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T.R.Dayal;M.D.Upadhya;S.N.Chaturvedi;金黎平;
用马铃薯72个杂交组合和18亲本第一代(F_1)实生苗的9种性状一年的数据计算了表现型的、基因型的和环境的简单相关系数。用12个母本系和6个父本测交种按品系×测交种的模式做了杂交。试验设计采取了随机区组,重复3次,在Kafri,Simla(印度)于1979~1980年作物生长期进行。发现了实生种子千粒重与块茎总产量、主茎叶片数、单株茎数和收获指数的表现型的和基因型的正相关。试验结果指出,实生种子千粒重能用于对F_1代实生苗的产量和其他性状的选择。
1988年02期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M.J.De;Mainc;芦永兴;
在马铃薯抗晚疫病(Phytophora infestans)和抗乳状马铃薯胞囊线虫病(Globodera pollida)育种程序中,从双单体(2n=24)为亲本的杂交后代中获得的四倍体(4x)植株,大体上雌蕊是四倍体。在温室和田间对第一年和第二年块茎的测定表明,大多数高抗疫病的双单倍体的后代也表现高抗马铃薯晚疫病。用双单体PDH182和PDH247分别与一个四倍体杂交,选择一般配合力高且高抗马铃薯胞囊线虫病(PCN)的个体,其后代高抗晚疫病,且有1/3的植株也高抗PCN。对双单倍体×4x的杂交组合后代,在实生苗世代进行离体片鉴定,来快速筛选疫病抗性。观察来自不同抗疲病双单倍体后代的平均抗性,发现四倍体亲本之间是有差异的。试验同时证明,不同的双单倍体在疫病的抗性程度上,对后代的遗传传递力是有差异的。这可归因于未减数配子组成方式的差异,即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的重组或第二次分裂的重组(SDR)都有差异。如果所有未减数配子都由SDR产生,则这种差异可归因于不同双单倍体之间抗疫病基因纯合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双单体×4x的杂交组合,每个授粉株只产生很少的后代。这少量的实生苗可能以比较高的频率产生带有目标性状的后代。由于必须种植这少量的实生苗,以便找到所要求的重组性状,所以在种植中寻求补救措施,而抗性鉴定要比常规育种方便得多。所得到的这些四倍体杂种可以同时在三个方面用于第二轮的育种工作:即,与其它的四倍体杂交;与双单倍体杂交以选择互补性状,以及产生综合多种抗性的双单倍体。
1988年02期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叶超林;
<正> 五里白品种来源:辽宁省本溪县农科所1970年用丰收白作母本和6404-1作父本杂交育成。1983年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确定推广。该品种一般亩产1500~2000公斤,比辽铃1号和金坑白马铃薯增产1成以上。特征特性:株高40厘米左右,分枝2.6个,株形中间型。叶色绿。花白色。结薯较集中。薯块长圆,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多而浅,分布均匀,芽眉弧形明显。生育期90多天。抗皱缩花叶型病毒病。杭退化性较强。单株结薯5"6个,大薯率60%以上。
1988年02期 126+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伊里;
<正> 1988年1月18日~22日,在广东省农科院旱作所由马铃薯“七·五”攻关主持单位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主持,召开了“我国马铃薯优良品种种薯及商品薯出口标准化”研究项目的年度总结会议。会议期间,参观了小区品种比较试验及大面积生产试验的现场,进行了测产,评估经济效益,并讨论如何加强横向联系,进行开发研究等工作。大家认为:
1988年02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伊里;
<正> 由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资助,中心驻京办事处牵头,国内马铃薯科研机关主持,1987年先后举办了5期培训班,103名从事马铃薯科研的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中外专家的专题讲授,既起到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作用,又提高了学员的科研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了解了世界的动向,对改进我国马铃薯科研工作将有极大的促进。
1988年02期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