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

2021, v.35;No.181(05) 406-413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
Effects of Plant Sourc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Production of Potato Minituber

杨雯婷,崔阔澍,唐铭霞,胡建军,何卫,唐梦雪,王克秀

摘要(Abstract):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研究。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4次重复,苗源为主区,栽培密度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试验设置组培苗和水培苗2个苗源,200,400,600和800株/m~24个栽培密度。结果表明,苗源对匍匐茎长度和叶面积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密度仅对根长、匍匐茎数量、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根长具有显著两因素互作效应。同一密度下,水培苗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600株/m~2除外)高于组培苗。在主因素组培苗和水培苗中,密度200株/m~2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显著高于3个高密度处理,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下降,组培苗和水培苗均在200~400株/m~2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8.0%和46.0%,25.3%和20.1%,组培苗在600~800株/m~2,水培苗在400~600株/m~2时增幅大幅下降,平均单薯重也随之降低。苗源类型和栽培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原原种结薯数、产量和单薯重,在保证单薯重基础上,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数更有意义。组培苗在密度为600株/m~2处理,水培苗在密度为400株/m~2处理,既可以确保适当的单薯重,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结薯数。因此,从原原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组培苗栽培密度600株/m~2,水培苗400株/m~2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关键词(KeyWords): 马铃薯种薯;原原种;苗源;栽培密度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十四五”四川省科技厅薯类育种攻关项目(2021YFYZ0019)

作者(Author): 杨雯婷,崔阔澍,唐铭霞,胡建军,何卫,唐梦雪,王克秀

DOI: 10.19918/j.cnki.1672-3635.2021.05.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