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

1996, (03)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研究的进展和建议
PROGRESS AND SUGGESTIONS ON LATE BLIGHT RESEARCH IN CHINA

宋伯符,王军,张志铭,谢从华,王胜武,王仁贵

摘要(Abstract):

本文首先从病原菌生理小种、交配型、药剂防治效果及抗病筛选和育种等方面介绍了我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我国发现的病原菌类型以4号为主,占鉴定总菌株数的一半以上,伴随着品种含R基因的增多使晚疫病菌逐渐产生毒力基因是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1996年交配型A2的发现表明我国的马铃薯生产又受到了新的侵染和毒力强的菌株的威胁.瑞毒霉系列药剂应用的防治效果因菌株逐渐积累抗药性愈来愈让位于抗性育种的防治.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的资源中选出了数个抗晚疫病和高产的品系,并且应用于生产,效益十分显著.近两年从CIP引进的具有水平抗性的群体B更是抗晚疾病育种的优秀材料,可望这些材料的优良性状能尽快应用于生产.文章的最后,就我国马铃薯晚疫病今后的研究方面,作者认为加强国际合作,统一协调的研究规划和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是抗性育种成功的关键。其它方面诸如预测预报系统的建立、病菌变异性的研究和卵孢子生物学及流行学的研究则是有效控制晚疫病爆发的必要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垂直抗性,水平抗性,交配型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宋伯符,王军,张志铭,谢从华,王胜武,王仁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